扫码订购咨询

177-6945-5555

行业资讯
推荐产品
24小时服务热线 177-6945-5555
首页 > 酒文化 > 行业资讯

酒文化

古人饮酒

发布日期:2019-08-20 发布人:百度百科 浏览次数:2071
古人饮酒

  古人饮酒的经验,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
  (一)饮质量好、度数低的酒

  古人对酒的品质十分讲究。早在周代,酒便有了《五齐》、《三酒》之分。《周礼•天官冢宰》载:“辨五齐之名,一口泛齐,二曰醴齐,三曰盎齐,四曰缇齐,五曰沈齐。辨三酒之物,一曰事酒,二口昔酒,三曰清酒。”五齐是按酒的情独及味的厚落分为五等,三酒是依据酒的酿造时间和长短而划分的。《吕氏春秋》说:“圣人蔡阴阳之宜,辨万物之利以便生,故精神安乎形,而年毒得长焉。长也者,非短而绩之也,毕其数也。毕数之务,在乎去害。何谓去害?大甘、大酸、大苦、大辛、大成五者充形,则生害矣;……凡养生,莫若知本,……凡食,无(勿)强厚味,无(勿)以烈味重酒。”认为不应该饮用那些度数高而质量低的烈性酒,而应该适量饮用一点味淡而质量较好的酒。关于好酒,清人顾仲在《养心录》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:“酒以陈者为上,愈睐愈妙。暴酒(指仓促酿成的酒)切不可饮,饮必伤人。此为第一。酒戒酸,戒独,戒生,戒狠暴,戒冷;务清,务洁,务中和之气。或谓余论酒太严矣。然则当以何者为至?口:不苦,不甜,不成,不酸,不辣,是为真正的好酒。又问何以不言戒谈也?日:谈则非酒,不在戒例。又间何以不言戒甜也?日:昔人有云,清烈为上,苦次之,酸次之,臭又次之,甜斯下矣。夫酸臭岂可饮哉?而甜又在下,不必列戒例。又曰:必取五味无一可名者(即苦、酸、辣、甜、成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饮,是酒之难也。……盖苦、甜、成、酸、炼者必不能陈也。如能陈即变而为好酒矣。是故陈之一字,可以作酒之姓矣。”

  由于条件所限,古人无法准确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,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富有科学依据的。酒液中酒精含量越高,有害成分也就越高。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,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,发酵酒中则相对较少。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含有较高的乙醇外,还合有杂醇油(包括升戊醇、戊醇、异丁醇、丙醇等)、醛类(包括甲醛、乙醛、糖醛等)、甲醇、氢氧酸、铅、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。人长期或过量饮用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,就会中毒。轻者出现头晕、头痛、胃病、咳嗽、胸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视力模糊等症状,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、昏迷、甚至死亡。而低度的发酵酒、配制酒、如黄酒、果露酒、药酒等,有害成分少,却富含糖、有机酸、氨基酸、甘酒、糊精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。

  节制饮酒,一向是古人极为重视的养生之道。他们认为饮酒的目的在于“借物以为养”,而不能“身为物所役”,饮酒必须量力而行,适可而止。酒再好,如果不加以节制,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。鉴于独饮滥饮的害处,古人一直致力于用法律的手段来禁酒,用道德训诚来劝人们自觉节饮和戒酒。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等懦家的经典里部有劝告人戒酒或节饮的箴规。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:“久饮酒者溃髓蒸筋,伤神损损寿。”唐代以嗜酒知名、自称“醉翁”的白居易,也说“佳肴与旨酒,信是腐肠膏。”。元代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云:“饮酒过多,丧身之源。”贸铭在《饮食须知》中详细阐述了饮酒与养生的关系,他认为,人要长寿,首先必须节制饮酒。他说:“酒类甚多,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涩不一,其性皆热,有毒。多次助火生痰,昏神软体,损筋骨,伤脾胃,耗肺气,夭人寿。”《本草纲目》引邵尧夫诗云:“美酒饮教微醉后。此得饮酒之妙,所谓醉中趣、壶中天者也。若夫沉湎无度,醉以为常者,轻则致疾败行,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,其害可胜言哉?此大禹所以疏仪锹,周公所以著酒谐,为世范戒也。”清人梁同书在《说酒二百四十字》一书中罗列了纵酒的诸多害处,规劝人们要节制饮酒。

  现代科学已证实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。饮酒过量,不仅会使人的知觉、思维、情感、智能、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,飘飘然忘乎所以。还会摧残人的肌体,导致营养障碍、精神失常、胃肠不适、肝脏损伤,甚至引起心脏、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。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,死亡率也大。如果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,他的寿命会缩短十至十二年。

  (二)饮法得当

  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,有许多学问。特别是在古代,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,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,如什么时候能饮、什么时候不宜饮、在什么地方饮酒、饮什么酒、如何饮酒等,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,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:

  饮人:高雅、衰侠、直率、忘机、知己、故交、玉人、可儿。
  饮地:花下、竹林、高间、画舫、幽馆、曲石间、平嘻、荷亭。另,春饮宜庭,夏饮宜效,秋饮宜舟,冬饮宜室,夜饮宜月。
  饮候:春效、花时、情秋、瓣绿、寸雾、积雪、新月、晚凉。
  饮趣:清淡、妙今、联吟、焚香、传花、度曲、返棹、围炉。
  饮禁:华诞、座宵、苦劝、争执、避酒、恶谵、唷秽、佯醉。
  饮阑:散步、歌枕、踞石、分匏、垂钓、岸岸、煮泉、投壶(《檀几丛书全集》卷下昊彬《酒政三则》)。具体而言,古人饮酒的经验和方法主要表现在:

  (1)饮时心境要好

  古人认为,酒不能乱饮,只有在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饮用。身体不适、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不能饮酒。否则会损害身体健康。清人徐坷在《情裨类钞》中谈到饮食卫生时说:“于饮食而讲卫生,宣研究食时之方法,凡遇愤怒或夏郁时,皆不宜食,食之不能消化,易于成病,此人人所当切戒者也。”饮酒更应如此,按中医的理论说,人在发怒时,肝气上逆,面红耳赤,头痛头晕,如再饮酒,加上乙醇的作用,势如火上浇油,更宜失控,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。

  古人为使饮酒时的情绪达到好状态,摸索出了至今看来仍可仿效的办法:

  1.选择合适的时间:如凉月好风,袂雨时雪;花开满庭,新酿初熟;旧地故友,久别重逢时饮酒,可达到宾主偕欢的愿望;而在日灸风燥,渡阴恶雨;近暮恩归,心情烦躁,不速客至,而有他期之时,则不宜饮酒。

  2.选择合适的场合:无论在花前月下,泛舟中流的露天场合,还是在宅舍酒楼,只要使人感到幽雅、舒畅,便是饮酒的好场合。

  古人有“山饮”、“水饮”、“郊饮”、“野饮”之习,颇喜在游览观光中饮酒。因此,他们饮酒的处所,往往不在大雅之堂,不在闹市之肆,而在山峦之巅、溪水之畔,或在郊野之中,翠微之内。周穆王畅饮于昆仓瑶池,无为子独酌于莲花峰上,何点致醉于钟山之阿,桓温置酒于龙山之顶,客于舟中,李白“长歌吟松风”,杜牧“与客把酒上翠微”等等。置身于这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,呼吸著新鲜空气,会使人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,饮兴自然倍增。襄阳的“好风日”、石鱼湖的“大浪”,使得唐代诗人王维和元结浮想联翩,发出了“留醉与山翁”、“持长瓢坐巴丘,酌饮四座以散愁”的欢声;江上的清风,山间的明月,更使宋代文人苏轼赤壁江中畅饮竟夕,写下了千古流芳的《赤壁赋》;李白也用“路上齐桡乐,湖心泛月归。白鸥闭不去,争拂酒筵飞”的诗句描述了在湖光山色、白鸥拂筵翻飞的令人陶醉的意境中饮酒的欢乐。其情趣,确实是在高堂明烛下所难以领略到的。

  3.聚饮:明末清初人张潮在为其友黄九个的《酒社刍言》所作的小引中,就提到了友人聚饮的好处:“盖知己会聚,形骸礼法,一切都忘。惟有纵横往复,大可畅钗情怀。”徐坷也认为:“食时宜与家人或相契之友,同案而食,笑语温和,随意谈话,吉者发舒其意旨,听者舒畅其胸襟,心中喜悦,消化力自能增加,为合卫生之旨。试思人当谈论快适暗,饮食增加,有出于不自觉者。当愤怒或愁苦时,有撰当前,孑食自鲍。其中之理,可以深长思焉。”聚食、聚饮对一般人尚且有如此好处。对老年人来说就更为重要了。老人忌寂寞。现代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,老人们可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达到娱乐、养生的目的。古人除了儿孙绕膝之外,大都喜欢与友人相聚饮酒以为乐。其实他们聚饮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,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、舒畅身心。

  (2)温酒而喝

 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。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,便是有力的证明。元人贾铭说:“凡饮酒宜温,不宜热”。明人陆容在《菽固杂记》中则记载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:“尝闻一医者云:‘酒不宜冷饮’颇忽之,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。数年后,秋间病痢,致此医治之,云:‘公莫非多饮凉酒乎?’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,暑中常冷饮醇酒。医云:‘丹溪知热酒之为害,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!’予因其吉而恩之,热酒固能伤肺,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;冷酒于肺无伤,而胃性恶寒,多饮之,必致郎滞其气。而为亭饮,盖不冷不热,适其中和,斯无患害。”

  此二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。因为酒中除乙醇外,还合有甲醇、杂醇油、糠醛、丁醛、戊醛、乙醛、铅等有害物质。甲醇对视力有害,十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,摄入量再多会危及生命。但甲醇的沸点是六十四点七摄氏度,比乙醇的沸点七十八点三摄氏度低,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,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。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,过量吸入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,而它的沸点只有二十一摄氏度,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。同时,在酒加热的过程中,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,这样,酒中的有害成分就少了许多。当然,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,酒过热了饮用,一是伤身体,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,再好的酒也没味了。

  (3)“饮必小咽”

  现代的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,似乎一杯杯的干方觉痛快。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,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。《吕氏春秋》说:“凡养生,……饮必小咽,端直无戾。”明龙遵钗在《饮食绅言)中说:“喝酒不宜太多大急,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。肺是心、肝、脾、肾、肺五脏中重要的部分,好比帝王车子的车盖,特别不能损伤。”清人朱彝尊在《食宪鸿秘》中也说:“饮酒不宜气粗及速,粗速伤肺。肺为五脏华盖,允不可伤。且粗速无品。”徐坷也认为:“急盥非所宜”,吃饭、饮酒都应慢慢地来,这样才能品出味道,也有助于消化,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。《调鼎集》中更明确地说:酒“忌速饮流饮”。

  (4)勿混饮

  元人贸铭在《饮食须知》中说:“饮食藉以养生,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己。丛然杂讲,轻则五内不和,重则立兴祸患,是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也。酒也是如此,各种不同的酒中除合有乙醇外,还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,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,使人感觉胃不舒服、头痛等。《清升录》曾告诚人们:“酒不可杂饮。饮之,虽善酒者亦醉,乃饮家所深。”

  另外,药酒也不宜用作饮宴用酒。药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药成分,如作饮宴用酒,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矛盾,令人不适。

  (5)空腹勿饮

  中国有句古语叫“空腹盛怒,切勿饮酒”。唐孙思邈《干金食治》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。因为酒进入人体后,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。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,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,乙醇易被迅速吸收,造成肌理失调、肝脏受损。因此,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、水果,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。当然,饮食后也不宜饮酒。

  (6)勿强饮

  张潮在黄九个《酒社刍吉》小引中说:“饮酒之人,有三种,其善饮者不待劝,其绝饮者不能劝。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,然能饮而故不饮,彼先已自欺矣,吾亦何为劝之哉。故恩谓不问作主作客,惟当率喜称量而饮,人我皆不须劝。”清人阮葵生在所撰《荼余客话》中引陈畿亭的话说:“饮宴苦劝人醉,荀非即是客人,不然,变意谷也。君子饮酒,率真量情。文人懦雅,概有斯致。夫惟府井仆役,以通为恭敬,以谵为慷慨,以大醉为欢乐。”言语中虽然合有轻侮劳动群泉之意,但他说的不要劝人醉饮是极为可取的。

  (7)酒后少饮茶

  自古,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,以为喝茶可以解酒,其实不然。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。李时珍说:“酒后饮茶,伤肾脏,腰脚重坠,膀胱冷痛,兼患痰饮水肿、消渴孪痛之疾。”未彝尊也说:“酒后渴,不可饮水及多啜茶。茶性寒,随酒引入肾脏,为停毒之水。今腰脚重坠、膀胱冷痛,为水肿、消渴、孪”。

  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。按古人的养生之道,酒后宜以水果解酒,或以甘蔗与白萝卜熬汤解酒。参考文献:百度百科


177-6945-5555